在公司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學習體會
王小剛
當前,以“轉作風,聚力量,優主業,強企業”為主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公司有序開展,這個主題很好地闡明了我們搞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。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,談一點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學習體會。
自公司主業整合以來,企業資源得到有效利用,市場競爭的能力和實力得到增強,運行效率得到提高。但是,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,特別是國際國內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帶來的巨大挑戰和工作壓力,部分黨員領導干部能力不足、精神懈怠、工作不實、慵懶慢浮散等問題有所凸顯。以開會會風為例,在黨員領導干部中,打瞌睡的有之、玩手機的有之、開小會的有之、精力不集中的有之、交頭接耳的有之。以小見大,這樣一些問題,歸根結底是思想認識問題、工作作風問題、個人素養問題。我認為,在當前制品行業產能嚴重過剩、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的大環境下,企業的改革不僅取決于廣大領導干部的能力高下,其個人素養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某種程度上講,領導干部的個人素養已經成為企業縱深發展的軟肋。
現代管理學認為,一個組織績效的高低,與領導行為有很大關系。領導者作為領導行為的主體,要提高個人素養,必須具備“四有”能力,即有資質、有權威、有人氣、有原則。有資質,就是有一定的知識、能力和經驗;有權威,就是說話算得了數,有籌劃和決斷能力;有人氣,就是能與別人和睦相處,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;有原則,就是為人正派,辦事公道,不謀私利。
公司作為一個國有控股的上市企業,高度的市場化運作需要一批有現代管理能力的黨員領導干部。因此,怎樣加強其“四有”能力建設,是教育實踐活動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。
加強學習,提高資質。企業領導干部主要的工作是管理,特別是對人的管理。而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,涉及多方面知識。領導干部除了要精通分管的工作業務外,還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。首先是加強對黨的基本理論和觀點的學習。譬如,中國共產黨的歷史、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論成果等等。其次是加強對人文知識的了解。我們有的領導開會講話常常沒有條理性、邏輯性,讓與會者“很痛苦”;有的領導寫工作計劃、總結,文字結構拖泥帶水,讓人“看不懂”,這些都是人文知識缺乏的表現。再次是管理科學各方面的知識也要精通。其中包括經濟管理、行政管理、思想政治工作等多方面的內容。
除了學習理論知識外,還要向群眾學習、拜群眾為師、與群眾交心。職工群眾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,這些東西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。必須學會“不恥下問”,善于集中群眾智慧,盡可能提高自己的資質。
敢于擔當,樹立權威。在貴州鋼繩,包括領導干部在內的每一個崗位的職責,應該說都是比較明確的。但不負責任、“打太極拳”的情況也確實存在。(集團)公司董事長、黨委書記黃忠渠在公司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動員大會上指出,有的領導干部存在畏難情緒,見困難就縮、見問題就推、見矛盾就躲,對工作不負責任,怕擔責任……這些現象,是廣大職工群眾深惡痛絕的。這些問題解決不好,必將影響領導干部在職工群眾中的威信,削弱職工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。嚴峻的形勢要求我們要落腳于基層,扎根在一線;放下臭架子,甘當小學生;不打官腔,多說“方言”。只有認真聽取職工群眾的意見,才能提高處理問題的效率,才能真正在職工群眾中樹立威信。
善于溝通,凝聚人氣。西方心理學家菲德勒認為,上下級關系對領導者來說是最重要的,因為職位權力與任務結構大多置于組織的控制之下,而上下級關系可影響下級對領導者信任和愛戴的程度,以及是否愿意追隨其共同工作。由于慣性思維的存在,我們有的領導干部,處理干群關系的方法太過單一,不會換位思考??偸且詾槲沂穷I導,必須聽我的;有些甚至有點自高自大,自以為是。這樣做的結果是,你把自己看得越重,職工群眾就把你看得越輕,遇到問題需要依靠職工群眾時,他們就會不買你的賬。領導干部應當正確使用批評教育。批評教育必須掌握好方式方法,注意分寸。應該懂得關心愛護。善于尊重、關心、愛護職工群眾。當職工群眾遇到困難時,應該主動給予關懷、慰問,使他們感到溫暖而增添信心和勇氣。還應該關心職工群眾的成長進步。那種妒賢嫉能、生怕下級超過自己的領導干部,很難指望職工群眾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傾注于工作。
講究原則,讓人信服。講究原則、為人正派、辦事公道,是對領導干部最起碼的政治要求,但又是最難以達到的要求。首先是遵紀守法,就是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從業規范;其次是照章辦事,不循私情,要克服因個人情緒而影響做事的態度??朔叫?,做到正直無私,反對徇私枉法;再次是不怕權勢。有時辦事之所以不公道,并非是收受了別人的好處,也不是徇私情,而是屈服于上級領導或權勢的壓力。因此,領導干部要有不計個人得失的勇氣,事事出于公心,職工群眾也自然會心悅誠服。
古人云:“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。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?!遍_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,就是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只要公司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反躬自省,認真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,密切聯系群眾,增強“四有”能力,就一定能夠得到職工群眾的認可,企業的改革發展就一定能夠得到職工群眾的支持擁護。